明宇个人文集
日月峡——云南心灵之旅(7)
迟-绍欣专业号 | 2025-5-13

巴格宗雪山的传说与神话‌‌格宗三姐妹传说‌:

雪山藏语名“格宗奔松”,意为格宗三姐妹,相传为绒赞卡瓦格博山神的女儿,本要嫁予东北方贡嘎神山的“贡嘎三王子”,因途中天亮而留在此地化为三座主峰‌

另一版本提到格萨尔王大将能青卡瓦格博在此与仙女相遇,雪山成为仙女的陪嫁,象征爱情与和平‌

‌将军寻梦定居‌:

格萨尔王的一位大将厌倦战争,受神女托梦指引,带领部族历经艰险抵达巴拉格宗,发现与梦境一致的仙境,遂定居并命名“巴拉村”,雪山得名“巴拉格宗”‌

‌位于云南迪庆与四川得荣交界处,海拔5545米(一说5626米),是香格里拉市第一高峰,因险峻地势和藏民信仰保护,至今无攀登记录‌

‌‌文化象征‌

格宗雪山(云南省境内雪山)

‌巴拉格宗大峡谷‌(又称香格里拉大峡谷)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西北部的尼西乡,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红山片区的核心腹地,是滇西北著名的地质奇观与藏文化圣地。 ‌

‌文化与传说‌

峡谷内的巴拉村是千年藏族古村落,传说是格萨尔王大将为寻找理想家园所建,藏语意为“自巴塘而来的村落”。

‌‌巴拉格宗大峡谷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秘境,兼具地质多样性、生态独特性及藏文化神秘性,被誉为“香格里拉最后的世外桃源”

巴拉格宗:从无到有的传奇之路

巴拉格宗,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震撼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个传奇。

在这里,有一个存在了1300年的村落——巴拉村。这个村落曾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这里的山路曾经要去到县城需要走上五天,如果有人生病,也只能无奈地死在路上。

格宗雪山,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交界,最高峰海拔5626米,

是云南省第11高峰、香格里拉县第一高峰。

格宗雪山大致成东南西北走向,山脊呈排牙状,西南侧三条横向小山梁分别链接巴拉格宗雪山的格宗奔松峰。格宗奔松呈金字塔状,西南向的山体受气候影响,风蚀、雪蚀严重,积雪较少,山槽多为碎石;东北侧山体4500米以上可见积雪,向上多为雪岩或冰岩混合,4600米处有一鞍部,较为平缓。雪山主峰为锥体,坡度较大,攀爬难度较高。

斯那定珠简介

一:斯那定珠(1964年5月生),藏族,中共党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委会巴拉村民小组村民,云南文产香格里拉市巴拉格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支部书记。他因倾尽家产为家乡修路并开发旅游产业,被誉为“当代藏族愚公”。

‌获“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云岭楷模”等称号,并受邀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

走出大山的决心‌:9岁时因眼伤被父亲徒步5天背到县城救治,目睹城市与家乡的差距后,萌生修路梦想。13岁揣35元和天然水晶石独闯广州,摆摊、卖磁带、做伐木工,后乘改革开放东风积累千万资产,成为藏区致富能手。

二、反哺家乡的壮举

‌修路传奇‌:1999年回乡后,耗尽积蓄并负债上亿,历时10年在绝壁凿出长58公里、宽6.5米的"天路",实现巴拉村通电、通路、通信号(2008年)。

‌旅游开发‌:创建巴拉格宗国家4A级景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户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升至近10万元,迁出村民陆续返乡。

‌个人精神与影响‌:斯那定珠的故事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和‌反哺家乡的赤子情怀‌。他通过修路与旅游开发,不仅填补了地图上缺失的故乡坐标,更将封闭千年的巴拉格宗推向世界,成为迪庆州脱贫攻坚的典范。

斯那定珠的“天路”传奇,不仅是一条连接外界的公路,更是一条通往精神信仰与自然敬畏的朝圣之路。他的故事诠释了康巴汉子的坚韧与藏地子民对神山的虔诚,让世人得以一睹巴拉格宗雪山的壮美,也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路:打破千年隔绝的壮举

巴拉格宗雪山作为康巴地区三大神山之一,海拔5545米,曾是地图上找不到的秘境。1300多年来,巴拉村藏民仅靠1米宽的悬崖驿道与外界联系,走出峡谷需5天。13岁离乡打拼的斯那定珠,在积累千万财富后,毅然变卖所有资产,历时10年,在绝壁上凿出35公里、52道急弯的柏油路,将行程缩短至1.5小时。这条“叠加S形的玉带”被村民称为“献给神山的哈达”,而他本人也从千万富翁沦为负债数亿的“负翁”。

斯那定珠的“愚公”精神,超越了简单的筑路行为。他让神山从地理隔绝变为心灵坐标,使巴拉格宗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范本。这条天路,既是通向雪山的物理通道,更是当代人重拾对自然敬畏的精神桥梁——正如村民所言:“是他叫醒了大峡谷。”

致敬斯那定珠

摄影/云南之旅成员

文摘/来自网络

编发/迟绍欣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